一、团队基本情况
阳光学院现代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学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依托于公共管理学科开展建设,该学科已列入福建省应用型学科建设培育项目和阳光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公共管理教学团队下设环境与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3个教学方向,涵盖行政管理、应用心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等5个专业。目前,该教学团队共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8人、博士3人,“双师型”教师10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5人;具有1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改革试点项目(文创产品开发与运营专业群)、1个省级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专业(文化产业管理)、1个省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行政管理)、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创产品开发与运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3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中1项为重大项目)2门福建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企业员工心理援助)、1本省级本科优秀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1个校级产业学院(怡山文化创意产业学院)。
(一)教学建设任务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环境与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教学培养方向,紧密围绕福州市及马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持续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态、教学方法创新,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深化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形成稳定持续的合作机制,推动学生深入一线开展实践教学;强化教学、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研究工作,推动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提升教师团队科研能力,产出几项有影响力的教学改革成果;大力引进高职称、博士人才,鼓励青年教师到境内外开展培训交流,形成创新型教学团队。
(二)服务方向与专业
公共管理教学团队紧密结合福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马尾船政文化发展及马尾自贸区建设等现实背景,服务方向包括环境与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涵盖文化产业管理、行政管理、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心理学等5个专业,建设背景和任务与其他高校有一定差异性。其中,环境与资源管理方向紧密结合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试验区建设和产业企业绿色发展的实际需要,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紧密结合马尾船政文化创意和闽台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紧密结合马尾自贸区行政人员能力提升需要。3个教学方向紧密结合现阶段福州市及马尾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力争为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州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特色
1.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团队着力打造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已与福州大学怡山文化创意园、福建探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泉州湄洲湾创客汇智慧园区共同组建阳光学院怡山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已于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三坊七巷海峡民间艺术馆、马尾人才服务中心等20多家单位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吸收学生开展实践;已将附件合众文化传媒集团、海峡都市报等企事业单位高级人才纳入教学团队,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开发应用型课程与教材。
2.科教融合打造创新型团队。教学团队在抓好应用型教学质量的同时,高度重视科研在教学工作中的提升作用。2013年以来,教学团队共获得福建省社科、福建省高校青年自然基金等纵向课题22项,与中国科协、福建省经信委、屏南县、雅诚德陶瓷企业等10余个单位签订横向课题,横纵向课题经费超过70万元。通过纵向课题研究,有效提升了教学团队的科学研究水平,并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横向课题研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为学生深入地方一线开展调研、创作作品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四)建设水平
1.教学师资方面:团队共有教师18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教师占比50%,“双师型”教师55.56%占比,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占比27.78%。团队带头人为现任阳光学院现代管理学院院长、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福州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郗永勤教授,承担了福建省高校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建设文件修订、福建省“十二五”“十三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等重大项目,带领了一批中青年教师长期开展科研与教学研究。
2.平台建设方面:已基本建成系统化的实践操作平台。目前,教学团队拥有成行政管理综合实验室、沙盘实验室、文创产品作坊室、影视综合实验室、传统手工艺文创开发实验室12间实验室,其中拥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创产品开发与运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学生开展实践实验提供良好平台。
3.培养质量方面:2017届行政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5个专业学生毕业率均达98%以上,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岗位的对口率达70%以上。2014年以来,学生工承担国家级大创项目5项、省级22项,以学生为主体发表论文7篇。2016年以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32人次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项,其中5人次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比赛最佳作品奖(全国赛区)、5人次获第25届台湾时报金犊奖比赛优选奖(两岸总赛区)、3人次获第二届福建省大学生文化创新创意大赛奖项。
二、未来三年建设项目
公共管理教学团队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围绕福州生态文明先行实验区建设、马尾船政文化产业发展、马尾自贸区行政人员能力提升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以文化产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教学方向,到2021年在团队提升、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平台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团队提升上,形成不少于20人教学团队,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不低于60%,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不低于75%,行业企业高级人才不少于6人。在人才培养上,充分发挥产业学院、创四方园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突出作用,建立分类培养、个性化定制培养等多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福州市及马尾区文化传播与文艺创作、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人力资源咨询与服务等领域输出更多人才。在教学改革上,现有教学改革项目全部完成结题,力争获取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新增省级教改立项课题、精品课程等教学改革项目3项以上,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篇以上。在教学实践平台上,新建10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个教学方向新建2个以上实验室,实践操作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一)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提升应用型教学团队
充分发挥团队带头人作用,通过“阳光学院阳光学者计划”等系列措施,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支持学科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院校或科研院所深造,开展项目合作;大力培育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着力引进3-5名具有实践经验的实务专家与行业精英,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改革。大力培育 “双师双能型”教师,选送一批中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考取相应资格证书;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和资格证书培训等活动,建立一支融合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大经费投入,健全制度建设
加大公共管理教学团队的经费投入,未来三年内,在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上,保证每年不低于10万元的投入,实验室平台建设经费根据具体情况另行拨付。深化与福州大学合作,建立办学制度、师资团队、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互动机制。联合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阳光城集团、怡山文化创意园等单位,广泛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合作,进一步探索并建立环境与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三个学科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稳定的合作发展机制。建立资金筹集机制,在阳光学院资金配套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科研与教学项目经费,加强与政府、园区、企业项目合作,争取国内外企事业单位与学院共建实验室等基础设备。建立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者、重大创新成果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学人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动应用转型
强化教育科研与地方需求融合,通过建立完善阳光学院怡山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合作机制,发挥行业企业培养人才、融合市场等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动阳光学院怡山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建设,强化与福大怡山文化创意园、福建探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泉州湄洲湾创客汇智慧园区等园区(企业)合作,以园区(企业)汇集的市场人才需求信息为方向,改革教学培养模式,实行分类培养、个性化定制培养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以适应市场需求,使得产业学院成为融合高校教学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载体,形成以产教融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工作机制上,成立以产业学院理事会,包含院长一名、常务副院长一名、副院长两名、院长秘书一名。福大怡山文化创意园委派一名名誉院长,阳光学院委派一名院长、一名常务院长和一名院长秘书,福建探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泉州湄洲湾创客汇智慧园区各委派一名副院长。院长将定期主场召开学院工作会议,制定全面建设和管理方案,确定未来若干年的发展规划和任务目标(包括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帮助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在育人机制上,产业学院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人才共同培养、整合资源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横向课题研究和联合申报项目等全面合作,聘请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学科建设和课堂授课,定期安排学生到各企业开展实践实习,双方合作在文创产品开发、文创产品运营、文案策划营销等方面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实现高效、企业、学生三赢效果。
(四)突出应用型改革,完善教学体系
围绕教学应用,编制一批典型案例,推进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将案例运用与实际教学中,确保每门课程案例覆盖率达100%,案例100%来源于实际。改革教学大纲,将所有课程教学大纲向应用型转型要求进行重新编制。打造宽口径、交叉融合课程结构体系,有效满足学生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突出实践模块,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增加一些实操性强的课程,剔除一些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的课程。进一步提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重视力度与指导水平,力争每学年有一定比例学生组织团队参与申报国家、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项目为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操技能。对社会调查和实训教学模块进行精心设计,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市场调查、模拟创业等,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合理增加实验和实践的时间,促进学生们的专业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稳步提升应用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五)强化教学平台与资源共享,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加快完善公共管理教学平台建设,推进公共管理相关教学实验室建设,新建阳光电视台、数字摄影棚、绿色发展模拟仿真室、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室等实验室,完善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围绕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主旨,依托产业学院平台,举办一系列精品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文化产业管理教学方面,举办传媒新创意大赛、闽派文化微电影大赛、摄影大赛、文案策划大赛等特色精品活动,优秀作品举办作品展;在环境与资源管理教学方面,举办节能环保主题日、产业企业生命周期评价竞赛、互联网+资源回收大赛、环境保护文案策划大赛等精品实践活动;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面,举办模拟公务员大赛、模拟招聘会、廉政建设展等精品活动。通过学院竞赛,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力争获取更好成绩。